浙江書展上,感受文學和閱讀的力量—— 新時代全民閱讀,需要怎樣的文學作品
當下,短視頻、碎片化信息越來越多地充斥在我們的手機中,花時間費心思的深閱讀似乎成為一種奢侈。
而從四面八方趕來第八屆浙江書展赴書香之約的人們,卻又證明:對知識的推崇、對文化的尊重,依然是這座城市、乃至這個省的基本底色。
新時代全民閱讀,需要怎樣的作品?
3位茅盾文學獎得主梁曉聲、東西、喬葉在書展首日就此展開對話。
全民閱讀,大有可為
從2014年迄今,“全民閱讀”已連續第十年被寫入全國兩會的政府工作報告。
這透露了兩個信息。其一,閱讀這件事很重要。中國從人口大國邁向人力資本強國,閱讀是提升人口素質的重要一環。其二,這件事依然有提升空間?!叭耖喿x”推動多年,仍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正說明它依然有很大的潛力待發掘,征途漫漫。
根據全國國民閱讀調查,我國成年國民人均紙質書閱讀量連續多年穩定在4至5本之間,遠低于日本、韓國、法國等?!?022年浙江省居民閱讀狀況調查報告》顯示,2022年全省居民紙質圖書閱讀率為75.1%,較上年提高2.4個百分點,人均紙質圖書閱讀量為4.9本。
專注深閱讀,或通過閱讀養成思考習慣,與當下社會發展的需求還沒有達成同步,需要推動更多人主動去閱讀、讓閱讀成為自覺。全民閱讀,就是要讓閱讀成為生活的一部分、人生的一部分。
正如作家東西在浙江書展上所說,“閱讀的魔力,只有讀進去才能真正體會?!?/p>
打動“全民”,書籍靠什么
那么,書如何打動讀者?時代背景下的宏大話題,需要剝繭抽絲才能找到其中脈絡。浙江書展恰好為此提供了鮮活的觀察窗口。
11月3日下午,作家梁曉聲、東西和喬葉登場對話自己眼中的“文學與閱讀”。開場前30分鐘,觀眾席已座無虛席,通道兩側擠滿了人。
人群中,有青澀的大學生、中青年職場人,還有拖著滿滿一購物車書籍的老年人。
“我的父母抹著眼淚看完后又推薦給我看。雖然我沒有經歷過知青年代,但也看哭了?!?0后男生齊揚手里拿著梁曉聲的《人世間》,早早坐在第一排。他說,書里講述的一代人奮斗、成長和相濡以沫的深情特別有感染力。
臺上,自稱“社恐”的喬葉聊到剛獲茅盾文學獎的《寶水》8年創作經歷時,變得滔滔不絕。她說,為了寫這本小說,她跑了貴州、甘肅、山東、河北、河南等地的鄉村。很多鄉村一句都沒有出現在書里,但“跑村”“泡村”積累的大量鮮活故事、語言、鄉村運行規則,都成了她寫作的底氣。
上海讀者書店主理人蔡志文幾乎每屆浙江書展都會參與。他發現讀者對于優質書籍的核心要求很穩定。例如,有歷史縱深感和廣度的經典之作;能講好故事,讓各領域、各年齡段讀者都共情的普及讀物;以及能反映時代特性和思考的文學作品。
這也是為何《平凡的世界》總能登頂大學借書榜;史鐵生和他的《我與地壇》又能在年輕人中火起來的原因。有群體共鳴的文學作品,不畏時光,總能釋放巨大能量,影響一代代人。
或許,我們還可以再換個角度,以影視改編情況作為觀察一部文學作品社會影響力的切入視角。
去年,根據《人世間》改編的同名電視劇,成為名副其實的“劇王”。眼下,又有《主角》《繁花》《北上》等劇扎堆來襲。有統計表明,茅盾文學獎的獲獎作品中,有三分之一已被改編或正被改編為影視作品,它們的共性就是生動體現時代發展、深情講述百姓生活。
人與書的相遇
好的文學作品,除了吸引讀者“來”看,還得有路徑送到讀者身邊“去”。
書展是實現路徑之一。用1925書局展位主理人沙莎的話來說,這里實現了人與書的相遇。
記者采訪中,遇到多位年年赴浙江書展的市民,他們喜歡沉浸在書香氛圍里,和素不相識的人感受心心相通的閱讀之樂。
回到家鄉寧波參加浙江書展的上海作家毛尖認為,應該讓更多閱讀活動走進社區、走向尋常百姓家,好書才能被更多人認識和了解。
在這方面,浙江做得不少。據記者了解,浙江各地已建有公共圖書館、城市書房、實體書店(書吧)、農家書屋、藏書樓等閱讀服務設施超過25000個,圖書資源和閱讀活動豐富。
同時,閱讀方式也越來越多樣化。在本次書展發布的城市年度數字閱讀報告里,記者看到數字化為公眾的日常高質量閱讀帶來更多可能性——2022年,寧波成年居民數字閱讀接觸率為87.4%,有61%的用戶年閱讀量大于5本圖書且付費意愿持續保持高位。而寧波有聲閱讀用戶觸達率占比由2021年的56%上升至70%。人與書的相遇之路,越來越寬。
新時代全民閱讀,需要怎樣的作品?其實這并不是一個有固定答案的問題??梢韵嘈诺氖?,在書香浙江的積極推進下,更多的浙江人,會遇到書、愛上書,開啟自己的精彩閱讀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