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 id="nhhay"></p><td id="nhhay"></td>
  • <table id="nhhay"></table>
    <acronym id="nhhay"></acronym>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故鄉秋色
    來源:長江日報 | 徐魯  2023年11月03日08:45

    念高中時學過一篇課文《秋色賦》,作者是從我的家鄉膠東半島走出去的、參加過抗日戰爭和淮海戰役的老作家峻青(本名孫俊卿)先生。許多年后,我和孫老有了交往,承蒙他老人家愛護和提攜,曾題簽贈我《秋色賦》《雄關賦》等散文集。這些書,書頁間凝結和保存著我對家鄉這位革命作家和家鄉前輩的敬仰與感念,如今已成為我的珍藏。

    四十多年前,讀《秋色賦》獲得的一些印象、記住的一些句子,至今難忘。比如作者說:“我真不明白,為什么歐陽修作《秋聲賦》時,把秋天描寫得那么肅殺可怕,凄涼陰沉?在我看來,花木燦爛的春天固然可愛,然而,瓜果遍地的秋色卻更加使人欣喜?!睉鹗孔杂袘鹗康那閼?,在這位革命浪漫主義作家眼里,“秋天,比春天更富有欣欣向榮的景象。秋天,比春天更富有燦爛絢麗的色彩”。這種感受,豈是見落葉而興嘆、習慣于悲秋傷懷的古代騷人遷客所能類比。所以,峻青先生用一支健筆所抒寫和抒發的,是這樣的秋色與情懷:“我喜歡這絢麗燦爛的秋色,因為它表示著成熟、昌盛和繁榮,也意味著愉快、歡樂和富強?!?/p>

    我的少年時代是在膠東半島的小山村度過的,除了寒暑假,幾乎每天都要翻山越嶺,奔走在通往溫泉鎮上的一所中學的山路上。記得剛上高一那年,學校教室不夠用,暫時在小鎮附近一個名叫東夼的小山村里,借了幾間簡易的房子作為臨時教室。我們這屆高中生,就在這個貧寒的小山村里上了一個學期的課。

    這個小山村,給我的印象是村里村外全是石頭,房子、圍墻、窄窄的小街,全是用大大小小石頭壘起和鋪砌的。村里有好幾座碾房,還有幾盤露天石碾。剛入學時,村外的石頭墻上有用白石灰刷的繁體字“打倒日本帝國主義”的大字標語,我們都覺得奇怪。原來,有一部名叫《兩個小八路》的彩色故事片,選在這個山村里拍外景。我們這屆學生還幸運地當了一回“群眾演員”。

    從我家到東夼村,每天要走上一個多小時的山路。我在東夼村念書的這個學期,正是一年里的秋季和冬季。雖然是在貧寒的年月,甚至經常處在饑餓的狀態里,但是,一顆顆敏感的少年心,仍然在滿懷好奇地感知著周圍的一切。正在發育和成長的少年身軀上,好像到處都開著洞,以利于外面的風聲和陽光可以吸收進去。

    一到深秋時節,彎彎的山道兩邊,所有的草木都被曬染得金黃和通紅。秋天的陽光也是通透明亮的。榛樹、楓樹、柞樹和野櫻樹、野板栗樹、野柿子樹,還有各種叫不出名字的矮小灌木的葉子,都在秋陽下變成了透明的琥珀色、深紅色和金黃色。那些叢生而多棘的野酸棗樹上,結滿了通紅的、瑪瑙一般的酸棗;那些被陽光曬得干透的芒草和茅草,在風中默默吹奏著自己的歌,好像在用不折不從的身姿和風骨,向秋天宣告著生命的堅忍與頑強。

    這些草稈筆直而粗壯的芒草,可以長到比人身還高,老家就稱為“山草”。到了深秋時節,山草的草稈和葉子都會變得通紅。鄉親們把成熟的山草收割回來,成捆地堆放起來,可以用作搭蓋屋頂的材料。

    陽光煦暖、安安靜靜的中午時分,走在色彩斑斕的山路上,我經常有點流連忘返。去路邊的石堰下采摘酸棗的時候,有時還會驚飛一些愜意地躺在陽光下正在攤開翅膀曬羽毛的小山鶉……

    野菊盛開,草木盡染;大雁高飛,漫山紅遍。這是故鄉的秋天留給我的美好記憶。從那時候起,我就對家鄉山岡上的秋色有著具體的感知,也產生了深深的愛戀。我甚至覺得,用任何文字,都無法準確描繪和傳達出故鄉秋色留給我的那種細微的感覺。

    “人生識字憂患始?!遍L大后,讀到了許多吟詠故國之秋、重陽登高的詩句,也隨著自己的生活閱歷日漸深遠,方才漸漸體會到菊花黃、草木染、雁南飛的重陽時節,竟是最易引起每個中國人的鄉思、鄉愁和鄉戀的一個節日。

    中國古代吟詠重陽節的詩詞,真是難計其數。其中最為家喻戶曉的,要數唐代王維的那首《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吧:“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边€有一些詩詞佳句,人們也是耳熟能詳,如唐朝詩人崔國輔的《九日》:“江邊楓落菊花黃,少長登高一望鄉?!卑拙右椎摹堕c九月九日獨飲》:“黃花叢畔綠樽前,猶有些些舊管弦。偶遇閏秋重九日,東籬獨酌一陶然?!彼未娙粟w抃的“更上高峰盡高處,黃花新酒醉重陽”,蘇軾的“霜風漸欲作重陽,熠熠溪邊野菊香”。明代詩人吟詠重陽的也不乏傳世佳句,如徐禎卿的《濟上作》:“忽見黃花倍惆悵,故園明日又重陽?!崩顤|陽的《九日渡江》:“萬古乾坤此江水,百年風日幾重陽?!薄?/p>

    中國人有中國人的生活心態,中國文人有中國文人的家國情懷。只有擁有了真正的中國情懷,才能真正理解和體會那些中國式的鄉愁,正如詩人流沙河在《就是那一只蟋蟀》一詩里所吟唱的:“凝成水,是露珠;燃成光,是螢火;變成鳥,是鷓鴣,啼叫在鄉愁者的心窩?!?/p>

    中國傳統的重陽節里,有佩插茱萸、飲菊花酒、登高望遠等風雅習俗。細究起來,其中的每一個習俗,都是獨特的“中國故事”。

    茱萸,又叫越椒、山茱萸、食茱萸或吳茱萸,屬于茴香科的一種落葉小喬木。茱萸樹可以長到半人高,春天里開紫紅色的小花朵,秋天結出棗紅色的小果實,由黃變紫。屈原在《離騷》里寫到了它:“椒專佞以慢慆兮,樧又欲充夫佩幃?!边@里的“樧”,就是茱萸。在古人眼里,茱萸是香草和香料,也是藥材,《本草綱目》里說:“吳茱、食茱乃一類二種。茱萸取吳地者入藥,故名吳茱萸?!辈苤驳脑姟陡∑计防镉芯洌骸败镙亲杂蟹?,不若桂與蘭?!彼宄偟摹锻疝D歌》里說:“菤葹摘心心不盡,茱萸折葉葉更芳?!避镙堑男『斯麣庀⒎曳?,能治寒驅毒,可除蟲防蛀,民間甚至認為它能“辟邪”。重陽節佩插茱萸的道理便在于此。

    飲酒賞菊,乃至食菊佐酒,也是重陽節里必不可少的一項風雅習俗?!俺嬆咎m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笨梢娫谇瓡r代,特別是文人雅士間就有食菊的習俗了。三國時代的魏文帝、著名文學家曹丕,在中國文學史上留下了一封著名書信,即《與鐘繇九日送菊書》。原來,曹丕在重陽節這天,給當時的重臣、大書法家鐘繇送去一束菊花,并附書曰:“歲往月來,忽復九月九日?!劣诜季?,紛然獨榮,非夫含乾坤之純和,體芬芳之淑氣,孰能如此?故屈平悲冉冉之將老,思食秋菊之落英,輔體延年,莫斯之貴。謹奉一束,以助彭祖之術?!迸碜?,是傳說中有八百歲之壽的近仙之人。由此可見,重陽節送菊、賞菊,也與敬老健體、益壽延年有關。蓋因菊花耐寒,不與春卉爭榮,花期雖晚而持久。

    到了晉代,大詩人陶淵明更是把重陽賞菊的故事推到了極致。陶淵明愛菊,因其品格高潔獨秀,經得起秋后風霜的摧折。他當時不滿官場的污濁,憤然辭職,回到家鄉柴桑(江西九江),隱居在田園村舍之間。耕作之余,他在宅邊籬下遍植秋菊,朝夕吟哦欣賞。他的名句“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所呈現的境界,為歷代文人所欽羨和傳頌。據說有一年重陽日,他正在對菊出神,忽然來了個白衣人,送來菊花佳釀一壇。陶潛喜出望外,禁不住對著籬下菊花開懷暢飲,盡醉方休。由此可見,重陽節飲酒賞菊,也和插戴茱萸香草一樣,是重陽節里風雅至極的習俗風尚。

    農歷九月九日,正處在二十四節氣中的寒露與霜降之季。秋風送爽,艷陽高照,草木盡染。登高遠眺,飽吸秋陽之光,吐盡晚水之氣,且把層層疊疊的山川風物盡收眼底,倒也真是不失為人生一大樂事。我甚至覺得,在這個時節登高望遠,也許是感受祖國山川與千里清秋之美、喚醒對故國家園的鄉思與鄉愁的最佳時節。相比之下,古代詩詞中諸如“滿城風雨近重陽”“一杯殘酒伴凄涼”以及“秋風亦是可憐人,更令天意知人老”“一樽冷落思佳客,九日凄涼在異鄉”之類的感喟,未免有點過于肅殺和傷感。

    記得少年時,每當重陽時節,秋收的農活差不多快要忙完了,此時也正是山上的野柿子、野酸棗和各種野生植物的塊根成熟的季節,鄉村孩子們一放了學,就紛紛上山采集野果,挖取各種藥材塊根。我們把這叫作“重陽小秋收”。雖無文人學士們的風雅詩意,但也有自己實實在在的小收獲。

    故鄉的秋色,霜重色愈濃。登高望遠,秋空爽朗。風露蕭蕭木半黃,聽得秋聲憶故鄉。不知故鄉山岡上那紅瑪瑙般的茱萸果和野酸棗,還有故園籬下的野菊花,是否還在等待一個未歸的人。每當這時,峻青先生在《秋色賦》結尾的抒情句子又會重臨心頭:“我愛秋天。我愛我們這個時代的秋天。我愿這大好秋色永駐人間?!?/p>

    (徐魯,詩人、散文家)

    对白脏话肉麻粗话视频,太深了太爽了受不了了,老师张腿学生桶个不停视频,蒲公英研究所免费进入

  • <p id="nhhay"></p><td id="nhhay"></td>
  • <table id="nhhay"></table>
    <acronym id="nhhay"></acronym>